端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我们的老祖宗总结了二十四节气以及时令文化,意义很深远。端午定在农历五月初五,此时正值夏季中期,万物生长,欣欣向荣,然而五毒也在此时蠢蠢欲动。所谓五毒,即:蛇、蜈蚣、蝎子、壁虎、蟾蜍,它们会伤人,尤其是孩子见了十分害怕,所以到那天定了很多规矩,我对这些孩提时代的事情记忆犹新:食品要吃五黄,如黄鱼等,在墙边角落要洒雄黄酒,梁上挂艾蒿大蒜,以示不让五毒成长,孩子们在额上写“王”字,幼儿们要穿印有老虎图案的黄衣服,老虎头的帽子、鞋子等。
还有两件难忘的事,一是包粽子,我家母亲先把米浸泡淘好,我们孩子一起参与,有赤豆、绿豆、枣子粽,还有碱水粽,都要包得四角方方。包好了母亲做检查,好的表扬,不好的批评,我是受表扬的,心中很高兴。
另外一件事,我家三婶母很是心灵手巧,当时她教我做饰品,先用硬纸板拼成一只只小巧玲珑的小粽子,再剪出铜板一样的圆圈,然后用五彩丝线整齐划一、一圈圈地缠绕上,最后用珠子相隔,用一根线串起来,下端挂一撮五彩丝线。到了端午节就挂在我旗袍上端的扣子上。我当时心里真是乐开怀,因为自己动手,更觉得价值连城。还有挂香袋,真是香气四溢。
小时候,听我父亲讲端午节还有另外一层意义,就是纪念我们的爱国诗人屈原,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,出生在湖北秭归,是楚国宫廷高官要员。因受到朝廷奸臣迫害,他遭到二次放逐,最终楚国被秦国灭亡,他目睹了家破人亡的惨状,是可忍孰不可忍,满腔爱国热忱毁于一旦,跳入了汨罗江中。当地老百姓不胜悲痛和愤慨,纷纷带上粽子来到江边祭奠,把粽子抛入河中,让河中生物得到食品,保证屈原遗体无损。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,他写下《橘颂》、《离骚》等名篇,得以流芳百世,万古长青。
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一大文化瑰宝,端午节在我的心目中永恒,我们也将世代传承。